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应县大营:文化兴村一枝花

应县大营:文化兴村一枝花

关键词:应县大营:文化兴村一枝花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应县大营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yxzxglf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870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近年来,应县臧寨乡大营村的乡土文化建设风生水起,为了传承发展具有“中国戏剧活化石”之称的耍孩儿,大营村民自己集资,聘请耍孩儿老艺人前来传经送宝,一时在桑干河畔、黄花梁下传为美谈。10月中旬的一天,笔者决定前去大营村,探究大营村文化这枝花为什么这样红?

  大营村的村名就很有来历,原叫鲍家大营,是明末骠骑将军鲍崇德的驻军地,清初内秘书院大学士鲍承先就出生在此处。原来村里古迹星罗棋布,可惜随着时序的更替,岁月的风沙已将其泰半掩埋。如今,只留下古乐楼和关帝庙。关帝庙建于明末清初,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了。由于破坏,庙内的塑像已经不见了,但大殿四壁精美的壁画却让人眼前一亮,千里走单骑、古城会、水淹七军......,线条遒劲有力,衣带飘然带风,人物呼之欲出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。大营村北就是黄花梁古战场,许多载入中国史册的战役就发生这里。如:赵武灵王十九年(前307年),赵武灵王胡服骑射,登黄花梁之上。北齐天保五年(554),北齐文宣帝高洋在此打败柔然兵。唐末晋王李克用在此设伏,打败赫连铎。北宋名将杨业在此与辽兵大战等。站在大营村中,望着如今兵革不兴,如巨龙般迤逦西去的黄花梁,心胸不觉为之一廓。

  在高大气派的大营村特色文化大院,村党支部书记杨立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。他说:“大营村自古就是耕读传家,村民素质较高,对文化更是有异乎寻常的热情,而且能人异士很多。为了回应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,从2012年到2015年,村党支部、村委会筹集资金200多万元,在村东原来被村民戏称为“龙须沟”的地方,填沟造地,兴建起了大戏台,硬化了足有2个足球场大小的文化活动广场,建起了建筑面积达500多平方米、在全县乃至全市都首屈一指的特色文化大院,并通过向上争取、自己购置,配齐了发展文化的各类设施设备。

  “利其器”必然会“善其事”。正当我们谈论之间,屋里忽然飘进让人回肠荡气的耍孩儿唱腔,我们寻音而出,只见广场前几个戏迷正在表演。“有老身笑有老身笑颜开,我那媳妇得官回,刘宝童我儿宝童快转来......”村民石翠丽一段《三孝牌》唱得悠扬婉转,摇曳多姿,引来了村民们的声声叫好,不一会儿,一位身着彩衣的妇女也加入石翠丽的演绎,两人一曲二人台,那音脆脆的,把空气都带得有了颤颤的音律。

  当笔者感叹大营村藏龙卧虎高人多时,村民程永吉得意地说:“我们村,能人多着呢!”他指着一位衣着朴素的围观者说:“她叫李炜华,你别看她音不高,声不扬,却写得一手好书法,那字儿带着苍苍古意。还有那几个,纳鞋底、搞刺绣、做剪纸,都有几把刷子,还得了县里、市里的奖呢!”

  杨立新向笔者介绍,村里的文化活动已实现了常态化、特色化。可以说是天天有活动,月月有比赛,活跃的文艺骨干达150多人。涉及耍孩儿、晋剧、广场舞、剪纸、刺绣、面塑等。特别是今年还成立了大营唱歌群,短短几个月,已发展会员100多人。村民闲暇时刻,在群里吼几嗓子,扭一段子,其乐融融。同时,大营村里从2008年起把7月1日定为文化节,节日里唱大戏,举办书法、美术、面塑、刺绣、剪纸大赛,广场舞汇演,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精气神,凝聚了发展的正能量,村风民风焕然一新,村民们个个崇德向善,人人比学赶超,仅这三年,村里考取二本以上的大学生就多达40多人。村民人均纯收入接近9000元,这些成绩的取得,都是沾了文化的光,托了文化的福了!”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本地文化信息
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