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应县木塔秘藏《大乘杂宝藏经》变文浅谈

应县木塔秘藏《大乘杂宝藏经》变文浅谈

关键词:《大乘杂宝藏经》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应县木塔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yxzxglf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10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摘要:应县木塔秘藏中的《大乘杂宝藏经》变文,素材多来源于现实生活,文字生动形象,比喻也十分精当,为听众所喜闻乐见,与后来的说唱戏曲艺术关系密切,是我们研究辽代讲唱文学的珍贵资料。

  关键词:应县木塔,辽代秘藏,俗讲,变文

  应县木塔辽代秘藏重显于世已有三十多年,前辈学者在整理研究方面成就斐然。在木塔秘藏中,除了举世闻名的《辽藏》外,尚有许多俗讲和变文等讲唱类俗文学资料,以及变相作品,这些珍贵的资料,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史、戏曲史、佛教史和美术史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。[1]

  木塔秘藏中的文学资料种类较多,有讲唱类、诗赋类、话本类、小说类、散体文类和杂著类等,而且有相关活动的记录,如在《杂抄》中,就有“今众生多爱谈经打俗、讲唱词说,譁有笑有乐人顺心。”[2]大体而言,谈经打俗即俗讲,讲唱词说即变文。木塔秘藏中的《大乘杂宝藏经》讲经文是一篇基本完整的变文,只开头和结尾部分稍有残缺,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辽代俗讲之一斑。

  俗讲是唐代流行的一种寺院讲经形式。随着佛教的传播,印度佛教徒在诵经中讲说和歌唱并用的方式也传到中国。唐朝僧侣将佛经译成文雅的经文,又把其中的动人故事编成通俗文字加以演唱,先用说白散文叙述事实,然后用歌唱(韵文)加以铺陈渲染。这种演唱佛经的形式,称为“俗讲”,即通俗讲经之意。我国古代长篇乐府诗《孔雀东南飞》和《木兰辞》等,已具有说唱的雏形。民间的这种传统和佛教的唱经结合起来,逐渐形成了俗讲这种说唱艺术。

  讲经文就是唐辽宋时期寺院中俗讲僧进行俗讲时使用的底本。佛教传入我国后,为了宣传教义、争取信众,除译经建寺、斋会讲经外,还利用音乐、绘画、雕塑、建筑、文学等手段,广泛布道化俗,其中面向世俗大众通俗讲解佛经经文的俗讲便是其中之一。俗讲乃相对于僧讲而言。佛教讲经,因听讲者不同,而有僧讲与俗讲之别。木塔秘藏中的俗文学资料以讲经文和变文居多,形式骈文和韵文结合,如其中的《大乘杂宝藏经》讲经文,内容为俗讲底本,开首介绍讲授内容:

  初分为五段,且第一摄持义,摄众生□□□□□无外。第二贯穿义,花穿白线,风吹阵阵□□;□贯红绳,手捧而时时那(哪)散?第三绳墨义。第四□□义。第五经径路义。此是名为五义□□。□□所学是是学,不随顺学放□鳖。

  此段相当于敦煌讲经文中之押座文,但篇幅较短。接着进入正题,开始讲唱,多为骈文和韵语:

  痴心造业,原长夜变作千年;暂耳闻经,恨遭宵而不为一念。受戒传经,遮头拊面;赊买酒肉,何曾羞耻!

  做□修行里不通,须知诸□在中心。阿含经内分明说,平等王前有业踪。

  业乃佛教名词,亦称“羯磨”(梵语Karman的音译),意为造作,泛指一切身心活动。一般包括身、口、意三个方面,故称“三业”。身业、口业、各有两种性质:一是由言论、行动所表现出来显而易见的,叫“表业”;一是只有潜在思想,未在言行方面表现出来,不能用感官观察和理解的,叫“无表业”。意业的体性是“思”,即思想活动。业又分为善、不善、非善非不善三种。佛教认为业发生后不会消除,将引起善恶等报应,为佛教“因果报应”说的理论依据。平等王为阎罗王之别称,为神话与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,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。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,有时也把阎罗王意译为“平等王”,认为阎罗王可以赏善罚恶,处事公正,待人平等。后来,“平等”的说法和“因果报应”的说法结合起来,成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民间信仰之一。《阿含经》为原始佛教基本经典,意译为“法归”,指此类基本经典为佛陀教说之所持、所归、所聚。中原地区自隋唐以来,学佛者只宗大乘佛教,视小乘为低下,不受重视,使《阿含经》束之高阁千年之久,而辽朝和西夏则不然,在木塔秘藏中就发现有收入《辽藏》的《中阿含经》刻本。《杂宝藏经》属“阿含藏”系统,由北魏吉迦夜、昙曜译,集缘起故事一百二十一则,为述缘起最多的一部经著,为佛经说唱提供了丰富的题材。[3] 全经的内涵主要为阿含藏教派思想,藉由因缘譬喻的寓言故事来阐示佛教的因果轮回思想,其中特别强调孝养、施舍、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,是研究佛教教义及轮回观念不可缺少的经典。

  燃一盏灯,破千年之暗室。点一丸仙药,变万两顽铜。孝血寻杆,誓明狗头之报;慈鸟有反,报恩蜘蛛有分母之酬。夭听两寺之钟,因波中丧命;夫听二妻之意,盖令丧其两目。

  年年辛苦就中多,寒热之时且用他。行是为家兼为国,却交桃李听笙歌。

  暗积多财,父亡且徒自在;徧修少善,望妻子永得延长。坚牢大地,火起上(尚)自成灰;幻化空身,限满而风飘令落。猿搭水月,智不了而亡躯;熊攀戏树,□遇情而丧命。秋蟾流霞,盗贼怨恨;慈龙降雨,商人嫌怔。羊群虽众,负命刀而各各随身;眷属虽多,负死刀而终难子劳。

  所举事例多来源于现实生活,说明世上万物皆有生死,财产和眷属都最终难保,因而有较强的说服力。秋蟾即月亮,嫌怔意为厌恶惶惧。在月光明亮的夜晚,盗贼容易被发现,所以盗贼害怕月光;在风调雨顺的年景,商人难以囤集居奇,获取暴利,所以商人不喜欢降雨。此后之讲唱多有字体稍小的题名,有的在说词前,有的在唱词前:

  〔赵令哥〕金理粪内,不知而何曾生敬?佛种在身,不悟而岂显真性。男擎红扇,无风中扇得有风;安(女)执簸箕,有化中其成无化。乾令玉偈,勉杜圣之殃;帝烛今容,越金刚之具敕。拈车上体,脱天纸燕;风停月漾,离佸淀戏;木人断线,而花回令落。

  病苦到,难闪避,无常若至又难推。不论富贵名高者,总同成聚一堆灰。

  佸意为相会。《诗·王风·君子于役》:“君子于役,不日不月,曷其有佸?”郑玄注:“行役反无日月,何时而有来会期。”金刚即金刚石,因其极坚利,佛家视为希世之宝。《大藏法数》卷四一:“梵语跋折罗,华言金刚。此宝出于金中,色如紫英,百炼不销,至坚至利,可以切玉,世所希有,故名为宝。”引申喻如来之智慧。 唐一行 《〈大日经〉疏》卷十二:“金刚喻如来之秘密慧也。金刚无有法能破坏之者,而能破坏万物,此智慧亦尔。”无常乃阎罗的魔卒,据佛经说,有夺魂、夺精、缚魄三鬼,专事勾摄生魂。在旧时迷信中,将无常说成是人死时勾摄生魂的使者,是来接阴阳间死去之人的阴差。《红楼梦》中就有著名的《恨无常》一曲,“喜荣华正好,恨无常又到。”人生总难脱离生、老、病、死,即使是富贵名高者也在所难免。这里也涉及到了辽人的一些娱乐活动,如放风筝、皮影戏和傀儡戏等,显示出讲经文和变文与戏曲的关联。此为第一段。

  第二段开首一段也为解说性的骈文,宣扬听诵佛法的好处:

  大林有木,不斫而定不成方;研不(盃)容金,不拣终非是虚。听诵之人,各耳上生莲花。铊刀无刃,欲非霜而岂利石乎?昏镜非辉,须色宁逃匠手?蕉花落地,终无反树之期;细雨离天,岂有归云?瓶器异而水总一,灯虽盏异光不殊。

  从埃及到日本的众多世界伟大文明都把莲花视为神圣的象征,并将其广泛地融入艺术和建筑之中,佛教徒也以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。佛教徒相信莲能反应修行程度,认为高僧诚心念佛,则西方七宝池中即生莲花一朵,若能精进,则其花渐大,倘或退惰,则其花萎落。接下来为唱词,且有词名:

  〔贫僧说法无人听〕蟹咸(感)龙怜,于波澜之下;蚊坐凤翅,直至铁鏁(锁)世界。

  〔采抄人得话〕拟上高危峰,复假一根主(拄)杖;欲渡大海,须藉六士方舡。

  净扫堂前地,平持屋内坑。法水来浇灌,菩提自然生。

  舡即船,《商君书·弱民》:“背法而治,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,济大川而无舡楫也。”法水指佛法,谓佛法能消除心中烦恼,犹如水能洗涤污垢,故称。《无量义经·说法品》:“法譬如水,能洗垢秽……其法水者,亦复如是,能洗众生诸烦恼垢。”菩提译自梵语Bodhi,意为“觉”、“智”、“道”等,佛教用以指断绝世间烦恼而达涅槃的彻悟境界,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经。

  日月虽明,不照覆盆之下;天之甘雨,不入侧瓶之内。蝇随遇马,得达千里之途;滕(藤)罗松树,得出九霄云外。闻道听经受戒,缩头似鳖;道著作乐哥(歌)欢,舒项如鹅。

  〔紊俗得葫芦话〕流身虚度信蹉跎,一向贪生造业多。功德不修忙不去,无常难进念摩诃。爱诤无明三寸气,大限追来一刹那。莫道此个英雄者,总交地符见阎罗。

  摩诃为佛教名词,意为大、多、胜,禅门课诵于楞严咒之尾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。大限指寿数,亦指死期。无明为烦恼之别称,泛指无智、愚昧,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。阎罗为梵语阎魔罗阇的略称,亦译焰魔罗王、阎罗王、阎王、平等王等,原意为“地狱的统治者”或“幽冥界之王”,为印度古代神话中管理阴间之王,能判人生前善恶,加以赏罚,佛教沿用其说,称为管理地狱之魔王。中国民间传说中的阎罗王,即源于此。

  像(象)马银鱼,有似水底清天;庄园眷属,频同风前之烛。忽闻人死,惊忙恨不修持;却得身安,懈怠谁观后世?庄严身相,如菩萨容仪;腹内毒蛇,似约(药?)狼心手。身无牢奚,恰似精零;暂尔闻经,如月晖搦。

  〔五温山中霞空〕错倒哜哜空自忙,何曾得米济饥肠?穹吟切切崔人只,已度戒衣遮漏体。

  象马指骑乘,一说指财富。北魏杨衒之《〈洛阳伽蓝记〉序》:“王侯贵臣,弃象马如脱屣;庶士豪家,舍资财若遗迹。”银鱼即银鱼袋,唐制五品以上穿绯衣者用,内装鱼符。象马银鱼指荣华富贵。戒衣为僧尼穿的法衣。哜哜为象声词,形容管弦之声或鸟鸣之声。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,车马高爵、庄园眷属都会转瞬即逝。

  身生疥癣,手抓而日日增多;体污尘泥,水洗而时时减少。红绫密扇,可引凉风;黄尾骔罗,难成甘露。持戒三种,同莲花出水。

  〔智惠两猷者福智〕一种严庄,喻日月除昏晃朗。欲耕荒地,须籍好犁;欲斫硬木,须乎好斧。喻如病蚕,虽广下食,终不成茧;似耕荒地,虽广下子,终不能收。小鼠穴 ,岂惧猫伤?羊羔弄影,不知屠割。悬明镜于高堂,陋容淹面挂。秋蟾朗逡,鬼魅迯(逃)形。迷则六趣巡逻之蚁,悟则三涂向出圣利。平渺贱草,霜摧而当下调残(诸人等喻);瘦枯老松,雪洒而转添清翠。楼间击鼓,四方闻哜而以咸欢 ;寺内鸣钟,八表听而不去。

  贪名逐利走东西,重即轻微岂觉知?爱色喻如蝇见血,贪财恰似燕争泥。渴鹿逐阳虚望水,蛾扑灯光一段痴。直大(待)业绳牵入狱,才始知道落便宜。

  持戒即受持佛所制的戒律。六趣为佛教名词,乃众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,有六所,谓之六趣:一地狱趣,二饿鬼趣,三畜生趣,四阿修罗趣,五人趣,六天趣。三涂又作三途,一为火途,地狱趣猛火所烧之处;二为血途,畜生趣互相食之处;三为刀途,饿鬼趣以刀剑杖逼迫之处。 “渴鹿逐阳虚望水”乃佛教典故,《楞伽经》二云:“譬如群鹿,为渴所逼,见春焰时,而作水想,迷乱驰趣,不知非水。”比喻世人愚痴无明,妄想执着,有如渴鹿见到阳焰,以为是水,拼命前奔,结果白忙一场。

  赐珠在带,不知而久受贫寒;佛性田心,非修而长却受苦。

  口中说法甜如蜜,心里疮疣苦如艾。如是之人堕泥梨,一念相违沉苦海。

  终日诵禅经,心中刀刃出。竞相以相违,死入地狱疾。

  泥梨亦作“泥犁”、“泥黎”,梵语,意译为地狱。《翻译名义集·地狱篇》:“地狱,此方名。梵称泥梨。”地狱译自梵语Naraka,意为“苦的世界”,为佛教六道之一,处于地下,据《俱舍论》等载,有八寒、八热、无间等名称。佛教认为人在生前做了坏事,死后要堕入地狱,受种种苦。

  国王虽居尊重,未有出世之期;父母纵有深恩,非是超凡之本。修高人福得,恨不刹那归去。愚心不止,似犬投臭恶之食;痴恋情深,如鱼逐钩头之肉。禽头竞气,食毒药一身之亡;九蛇尾争,先遇火坑而丧命。

  众生颠倒颠,背善向恶缘。念佛懒开口,厮骂出多言。

  佛教之出世指跳出世间不再受生死轮回,入于涅槃。如不信佛修行,就连国王也没有出世的时候,可见辽代僧人讲经十分大胆。此文说辞和唱词多有词名,亦可看出后来《诸宫调》等词曲艺术的雏形。

  第三段为诸戒条、酒有三十六失,其后也有骈文和“野干说法”、“昙摩钳太子求法”的故事。第四段全为骈文,事例多来源于世俗生活,如“常衣素面,迎人绝多少惭惶;带角披毛,在世招何羞耻!食减衣抽,待积夭而要富;罪多福少,不修行以作贵人。寺内供佛,假香买三五文;宅里紊僧,净戒谁排一两个。为爱五尘幻境,恒似蟒蛇;不愁八苦业因,常途迷醉。倒编截尺,当面活剥人皮;轻秤小斗,都目割人心髓。”“见善则如手探汤,百无一窥;见恶则如蛆混翅,争头竞入。三春阳炎,见有还无。堂内广置风灯,才生即灭。恋酒难休如猩猩,宁知命丧;躭内不舍似鵰鼠,起觉身亡。晴干开水道,霁天而何忧?无事识官人,有事何怖!”事例也多来源于世俗生活,富有情趣。第五段为华严大疏抄疏序细科。此后为《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》变文,兹不赘述。[4]

  讲经文大概是讲唱体俗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作品,对其他俗文学影响很大。[5]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讲经文,从体裁结构上看,和变文一样,都是散韵结合、说唱兼行的通俗文学作品,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二者没有什么不同。也有学者认为变文只是一种文学创作方法,而非文学体裁。[6]按照这一思路来审视的话,则《大乘杂宝藏经》讲经文属于变文之列。《大乘杂宝藏经》讲经文素材多来源于现实生活,文字生动形象,比喻也十分精当,为听众所喜闻乐见,呈现出向变文过度的特点,也属于广义的变文之列,开后来说唱戏曲艺术之先河。

  在中国文人文学发展到光辉灿烂的顶峰时,在民间也有无数不知名的作家,创造了各种通俗文学新样式,由他们所代表的文学新趋势,最终发展成为中国文学史后半期波澜壮阔的主流。[7]应县木塔秘藏是继敦煌文书发现之后,同类文物的又一次重大发现。木塔秘藏中蕴藏着丰富的语言和文学资料,特别是变文类作品,目前仅发现于敦煌文书和木塔秘藏中,对于研究中国语言、文字的发展演变和中国文学史、戏曲史意义重大。[8]木塔秘藏讲唱文学作品的发现,为我们提供了辽代讲唱文学的珍贵资料,极大地丰富了辽代文化艺术的研究内容。

  参考文献:

  [1]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,山西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等.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发现辽代珍贵文物[J],文物,1982(6),6页.

  [2]山西省文物局,中国历史博物馆主编.《应县木塔辽代秘藏》[M].北京:文物出版社1991年7月,548页.

  [3]张鸿勋.敦煌俗文学研究[M].兰州: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,21页.

  [4]杜成辉.应县木塔《大乘杂宝藏经劝善文》变文浅析[J].山西大同大学学报,2011(4),30-34页.

  [5]荣新江.敦煌学十八讲[M].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,284页.

  [6]陈海涛.敦煌变文与唐代俗文学的关系[J].社科纵横,1994(4),32-35页.

  [7]项楚.敦煌变文选注(增订本)[M].北京:中华书局2006年4月,前言2页.

  [8]史树青.应县佛宫寺木塔发现的辽代俗文学写本[J].文物,1982(6),34-39页.

  备注:

  ①似缺一“居”字。

  ②“以”疑为衍字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2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