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北楼口

北楼口

关键词:北楼口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北楼口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yxzxglf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445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北楼口位于应县城东南28公里翠微山下,北楼峪长约12公里,峪口宽450米,东侧山峰海拔1503米,西侧1539.8米。两侧山势险要,分水岭间有古代两岭关。内长城雄峙峪口两侧,并设烽火台,现存遗迹。宋代为雁门十八隘之一,传说北宋杨家将麾下岳胜曾于峪口东梁筑堡驻军,故民间称此梁为“岳池”,元明清均有驻军镇守。北楼口历史上属于繁峙县,1935年始归应县。

  明正德九年(1514年)筑城堡,称“北楼营”,有四门四关,民间传说:“先有北楼营,后有大同城。”

  2010年9月10日我乘客车来到北楼口,在街上看到20来个老汉闲坐,心中大喜。在耍孩儿老艺人李树彪(70岁)和李景福(85岁)、李仕盛(76岁)的帮助下,对此地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调查。

  据老人们说,北楼营或北楼城,南北约有三华里,东西约四华里。南城于万历六年(1578年)重修扩大,现西关城门遗迹尚存。

  北楼营建在峪口的开阔地带,街面石头铺就,下雨不湿鞋履。河水从南门进,北门出,河道略低于街面,流水清澈,潺潺有声。离西城墙不远有条河,石砌水渠,村民从此吃水。冬天,河水冰冻之后,才到离村三里的瓦窑沟井上挑水。1975年左右在城下做成暗渠,1985年左右利用暗渠引水,通过暗管将水通到各家各户。

  旧时代,北楼口之南的大山里森林蓊郁,植被良好,故而能在峪口建筑城堡。当森林被砍伐之后,“北楼营”自然就保不住了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洪水冲毁西关北关,咸丰六年(1856年)七月十五正当午时,洪水冲垮城西南角,把城西的人家冲光,房屋悉数被毁,洪水席卷着大小石头从北城墙呼啸掠过。从清初开始,北楼口不管战略地位如何重要,想在平坦之处筑城已无可能。

  旧时代北楼口村建有文武衙门,驻兵很多。

  民国时在城隍庙南设立盐局,由应县和繁峙两县掌管,收取盐税。过去,北楼口是晋北经繁峙通往河北的交通要道。从此到繁峙大营,经神堂堡,到阜平、曲阳、唐县、完县。相传,不知何年北楼口有三个大字号:福字堂、满堂春、立字号。立字号是票号,福字堂在城内还有分号。三大字号年收入白银一万两左右。小字号叫不上名的有十四、五家。因为商贸的兴盛,北楼口正北15里的村子常住贩马贩骡的人,就起名骡庄,即现今罗庄。

  北楼口的商贾贸易到清朝末年就衰落了,其原因有以下三点:一是边关峪口的开放,原来只开放宁武关、北楼关,清末已开放了十八隘;二是商业贸易的城市化、平原化;三是边防线的北移,即由原来的内长城移到了外长城,商贸集聚地也随之撤到了右玉县杀虎口一带。

  民国初年,北楼口的商贸又有了新的起色,南到罗家大店、北到福善堂,全长三里半的大街挤满了店铺,共有大小商店、铺面100多家。

  大商店有十几家:罗万寿的“福兴昌”;霍佳隆、贾开恒、霍怨、常福的“四盛永”;熊善绪、李通的“兴隆永”;张继侃的“永生昌”;张姓(浑源人)开的“永兴昌”;杨大万的“万义荣”;梁华的“福兴和”;罗大应的“福兴堂”;常英的“长善永”;李如云的“西庆祥”;周义的“天合祥”;熊朝岳、熊章岳、姚浚的“公记”等。

  北楼口村北边有地,南边没有,土地很少。村人们依托着这条交通大道,靠买卖生活的人多。河北的货郎,关南关北的盐贩往来其间。从河北运来棉花布匹,从关南驮来日用杂货在此集中分散,店铺、油坊、缸房、饼面铺、大豆铺、麻花铺很多。

  染房有五家:杨守禄、孙发禄、刘廷壁、熊章岳、姚三拐。

  铁匠有四家:孙吉主营钉掌;周立业主营羊剪、镢;刘贞权主营小五金;聂大主营刀、锄、锹。

  钱铺七家,李廷秀“得益当”,胡寨人“德裕当”,姚学孔“双胜永”,杨三万“三益成”,杨四万“三益荣”等。

  粮店两家:杨太的“陆成行”,毛家粮店。

  药铺三家:张阔药铺、常福药铺、福善堂药铺。福善堂先是由熊善录开药铺,后和东乡寨王喜合伙开成日用百货商店。

  四个面食店铺:聂贵邦的“晋太享”、杨日华的“杨面铺”、孙贞的“饼面铺”,蔡廷喜的“蔡饼铺”。

  五个豆腐房:豆腐坊主人是蔡廷贵,毛顺应、拐张成、赵九九、赵九鼎。

  两个住人大店:罗保龙的“商合店”、秦兆瑞的“瑞庆店”。七个

  留人小店:罗六六店、秦春店、周尚店、罗万祥店、马维龙店、李生发 店、刘铺店。

  还有两个黄芪收购处,由李保珍和贾安印经营,每家每年收四五万斤。李保珍为天津崔绍康代收,由大同发往天津口岸。

  商号中买卖最好的是“福兴昌”,是罗万寿靠一匹骡子起家,发展到民国初年已有房子35间,配备了会计、采购、跑账的、长帮骡子队、营业员、伙夫等。熊善绪和李通合开“兴隆永”,红极一时;合伙经营人数最多的是“四盛永”,四家合开;店面最好的是“永生昌”,上下三间二层楼;经营时间最短的是“公记”,1932年开业,1936年关门;北关的“瑞庆店”有住房10间,马棚10间,生意兴隆,顾客盈门,人们就把这条街称作“店门”,一直延续至今。

  罗万寿靠长帮骡子起了家,所以当时北楼口的不少人家就养起骡子,共养骡子50多匹。罗大应有12匹骡子,从河北进货,每半月一趟。

  长帮骡子经营的业务主要是驮脚,走时驮上本地的白菜、山药、小杂粮,到浑源换炭;到本县刘霍庄、胡寨等村换盐;到河北行唐、曲阳、阜平、安国等县换回布匹、棉花,发到各个商号,从中获利。

  大批的货物运输主要靠骆驼队。北楼口骆驼饲养量最多达到200多匹,养骆驼的户数近百家,数起的有46家:罗九九、罗清龙、赵宏恩、马治、尤清亮、乔文玉、王进达、李现金、李敏圣、杨国府、马妙、马达、罗喜隆、杨丙忠、武元、武甲、马负才、方兴福、方兴贵、方金、秦军、李保珍、罗光祖、常日忠,蔡居峰、蔡景元、张兴文、张兴龙、罗迎祖、罗成龙,马文、罗前祖、李长有、雷喜龙、蔡二帮、方兴业、郝国贞、聂云华、方兴仕、方兴庭、李通圣、李鹏圣、徐步昌、马桃、马清、杨丙仁。

  骆驼队为商号和客商驮运货物,把本地的黄芪驮运到浑源,然后从浑源驮酒及铜铁制品到河北行唐一带,再往回驮运布匹、棉花。从山西原平铜川驮运梨和槟果经右玉杀虎口到归化城(现呼和浩特),然后把莜面、药材、蒲棒丛(做草纸用)驮到浑源造纸作坊。驮队最多相随80多峰骆驼,需人手30个。长途贩运水果每年四趟,一峰骆驼每次驮400斤,每斤挣5角钱,一次挣大洋200。

  随着各大商号营业额的增加,使用银元极不方便。为此北楼口的四家商号福兴昌、四盛永、福兴和、兴隆永从民国十五年开始发行纸币,面值一元,上面有字号名称,掌柜印章,印币时间。一元纸币兑换一块白洋。纸币不仅在本村流通,在应县城、浑源城照常兑换。

  大学生梁华在本村开“福兴和”,又在浑源开了“福元昌”,在繁峙开了“福德隆”,使北楼口的商业走出了家门。

  “蔡饼铺”开到了内蒙集宁桥东,由蔡廷旺、蔡廷喜弟兄俩掌管,从业人员15人,主营麻花、麻叶、牛腰、各种饼子、各式糕点,在集宁,“蔡饼铺”无人不知。

  北楼口寺庙多,传说极盛时有72座。老年人记忆中存在的有:狼神庙、火神庙、财神庙(2座)、龙王庙(4座)、关帝庙(3座)、花园寺、太和寺、三教寺、西天寺、十王庙、马神庙(2座)、玄天庙、真王庙、恒山庙、城隍庙、菩萨庙(3座)、奶奶庙(4座)、河神庙、山神庙、五道庙(10座)、岳王庙、鲁班庙。这些寺庙中数西天寺大,有三个院落。此外在“北楼营”的城墙上还有魁星楼,南城门上有玉皇阁,城中心有三层高的鼓楼。

  寺庙众多是经济富厚的表现,商路的繁华带来戏剧的繁荣。新中国成立前,北楼口有1900多人,是东南乡的大村,经常唱戏,有戏台9座,识戏的人很多。

  李树彪原是泉子头人,1940年他出生40天后,日本鬼子在泉子头清乡,爹被打死,母亲带着他改嫁北楼口。11岁时,母亲病故,继父把他送到泉子头叔叔家,13岁被婶子赶出来,又跟着继父放羊。15岁时继父又赶走他,本村刘万仓夫妻收留了他,夫妻俩常常把菜让给他,两人喝汤。

  李树彪16岁跟段寨、段 永 寿、段清 瑞 学戏。段清瑞艺名“二娃旦”,攻小旦,嗓子脆亮,“走”的是高调,一般人“走”的是“塌音”。

  1956年村里的二十七八个年轻人跟着师傅们学习,第二年就出台演出,学戏的还有十多个女的。李树彪和常瑞学得最好,特别是常瑞嗓子先天条件好,是剧团的台柱子。

  李树彪唱悲戏是一绝,比如《还魂》《打佛堂》《七人贤》《三孝牌》,他尽管从小没念过一天书,但是对少爹没娘的人,对恓惶可怜的人,对人世的白眼和人间的大恩都有深入骨髓的体验,所以唱出来字字感人,声声含泪。因为这个,本村一女不嫌他一无所有,跟着他少吃没喝,多年寻房住院,但从来没说过半个不字。

  中午,李树彪留我吃饭,给他的重孙子过生日。四世同堂,坐了一家,我一高兴,喝得多了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2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