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浅谈应县木塔秘藏中的辽代变文

浅谈应县木塔秘藏中的辽代变文

关键词:应县木塔秘藏中的辽代变文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应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yxzxglf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85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摘要:应县木塔秘藏是继敦煌文书发现之后,同类文物的又一次重大发现。木塔秘藏中蕴藏着丰富的语言和文学资料,特别是变文类作品,目前仅发现于敦煌文书和木塔秘藏中,对于研究中国语言、文字的发展演变和中国文学史、戏曲史意义重大。木塔秘藏讲唱作品的发现,为我们提供了辽代讲唱文学的珍贵资料,丰富了辽代文学的研究内容。

  关键词:应县木塔秘藏;俗讲;辽代变文

  应县木塔辽代秘藏重显于世已有三十多年,前辈学者在整理研究方面成就斐然。在木塔秘藏中,除了举世闻名的《辽藏》外,尚有讲经文和变文等讲唱类俗文学资料,以及变相作品,这些珍贵的资料,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史、戏曲史、佛教史、美术史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。

  木塔秘藏中的文学资料种类较多,有讲唱类、诗赋类、话本类、小说类、散体文类和杂著类等,而且有相关活动的记录,如在实为讲经文的《杂抄》中,就有“今众生多爱谈经打俗、讲唱词说,哗有笑有乐人顺心。”[1]大体而言,谈经打俗、讲唱词说指俗讲的各种表现形式,其底本为讲经文或变文。

  “转变”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,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,内容原为佛经故事,后来范围扩大,也包括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。变文为转变的底本之一,转变即说唱变文。木塔秘藏中的俗文学资料形式也多种多样,有的为散文和骈文,有的骈文和韵文结合。木塔变文可分为四类,讲唱类、谈经类、打俗类和词说类。讲唱类变文先讲后唱,反复讲唱;谈经类变文演绎佛经故事,可即兴发挥;打俗类变文则来源于世俗生活,语言生动活泼;词说类变文也是先讲后唱,但一唱到底,不反复讲唱。秘藏中有《大方广佛花严经疏变文》,内容为讲唱词说底本,其中包含有这四种类型的变文。在文前或文后,一般又有押座文或解座文。

  一、讲唱类变文

  《大方广佛花严经疏变文》开首部分变文因题有“大乘杂宝藏经壹卷”,因此又可称为《大乘杂宝藏经变文》,属于讲唱类型,文首介绍宣讲内容:

  初分为五段,且第一摄持义,摄众生□□□□□无外;第二贯穿义,花穿白线,风吹阵阵□□,□贯红绳,手捧而时时那散?第三绳墨义;第四□□义;第五经径路义。此是名为五义□□。□□所学是是学,不随顺学放棰鳖。

  接着进入正题,开始讲唱,多为骈文和韵语:

  痴心造业,原长夜变作千年;暂耳闻经,恨遭宵而不为一念。受戒传经,遮头拊面;赊买酒肉,何曾羞耻!

  □□修行里不通,须知诸□在中心。阿含经内分明说,平等王前有业踪。

  平等王为阎罗王之别称,为神话与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,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。阎罗王有时意译为“平等王”,因其赏善罚恶,处事公正,待人平等。后来“平等”和“因果报应”的说法结合起来,成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民间信仰之一。《阿含经》为原始佛教基本经典,意译为“法归”,指此类经典为佛陀教说之所持、所归、所聚。中原地区自隋唐以来,学佛者只宗大乘佛教,视小乘为低下,不受重视,使《阿含经》束之高阁达千年之久,而辽朝和西夏则不然,在木塔秘藏中就发现有收入《辽藏》的《中阿含经》刻本。

  燃一盏灯,破千年之暗室。点一丸仙药,变万两顽铜。孝血寻杆,誓明狗头之报;慈鸟有反,报恩蜘蛛有分母之酬。夭听两寺之钟,因波中丧命;夫听二妻之意,盖令丧其两目。

  年年辛苦就中多,寒热之时且用他。行是为家兼为国,却交桃李听笙歌。

  暗积多财,父亡且徒自在;徧修少善,望妻子永得延长。坚牢大地,火起上(尚)自成灰;幻化空身,限满而风飘令落。猿搭水月,智不了而亡躯;熊攀戏树,□遇情而丧命。秋蟾流霞,盗贼怨恨;慈龙降雨,商人嫌怔。羊群虽众,负命刀而各各随身;眷属虽多,负死刀而终难子劳。

  所举事例除“猿搭水月”、“熊攀戏树”来源于佛经典故外,其他多来源于现实生活。猿搭水月谓群猿捕捉映在水面之月,原系形容愚者相随从而受苦恼,引申譬喻憍慢者失策。据《摩诃僧祇律》卷七载,“过去世时,有城名波罗奈,国名伽尸,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,游行林中,到一尼俱律树。树下有井,井中有月影现。时猕猴主见是月影,语诸伴言:‘月今日死,落在井中,当共出之,莫令世间长夜暗冥。’共作议言:‘云何能出?时猕猴主言:‘我知出法。我捉树枝,汝捉我尾,展转相连,乃可出之。’时诸猕猴即如主语,展转相捉。小未至水,连猕猴重,树弱枝折,一切猕猴堕井水中。”秋蟾即月亮,嫌怔意为厌恶惶惧。在月光明亮的夜晚,盗贼容易被发现,所以盗贼讨厌月光;在风调雨顺的年景,商人难以囤集居奇,获取暴利,所以商人不喜欢降雨。此后之讲唱多有字体稍小的题名,有的在说词前,有的在唱词前:

  〔赵令哥〕金理粪内,不知而何曾生敬?佛种在身,不悟而岂显真性。男擎红扇,无风中扇得有风;安(女)执簸箕,有化中其成无化。乾令玉偈,勉杜圣之殃;帝烛今容,越金刚之具敕。拈车上体,脱天纸燕。风停月漾,离佸淀戏;木人断线,而花回令落。

  病苦到,难闪避,无常若至又难推。不论富贵名高者,总同成聚一堆灰。

  佸意为相会。《诗·王风·君子于役》:“君子于役,不日不月,曷其有佸?”郑玄注:“行役反无日月,何时而有来会期。”金刚即金刚石,因其极坚利,佛家视为希世之宝。《大藏法数》卷四一:“梵语跋折罗,华言金刚。此宝出于金中,色如紫英,百炼不销,至坚至利,可以切玉,世所希有,故名为宝。”引申喻如来之智慧。无常乃阎罗的魔卒,据佛经说,有夺魂、夺精、缚魄三鬼,专事勾摄生魂。在旧时迷信中,将无常鬼说成是人死时勾摄生魂的使者。人生总难脱离生、老、病、死,即使是富贵名高者也在所难免。这里也涉及到了辽人的一些娱乐活动,如放风筝、皮影戏和傀儡戏等,显示出变文与戏曲的关联。此为第一段。

  第二段开首也为解说性的骈文,宣扬听诵佛法的好处:

  大林有木,不斫而定不成方;研不(盃)容金,不拣终非是虚。听诵之人,各耳上生莲花。铊刀无刃,欲非霜而岂利石乎?昏镜非辉,须色宁逃匠手?蕉花落地,终无反树之期;细雨离天,岂有归云?瓶器异而水总一,灯虽盏异光不殊。

  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。佛教徒相信莲能反应修行程度,认为高僧诚心念佛,则西方七宝池中即生莲花一朵,若能精进,则其花渐大,倘或退惰,则其花萎落。接下来为唱词,且有词名:

  〔贫僧说法无人听〕蟹咸(感)龙怜,于波澜之下;蚊坐凤翅,直至铁锁世界。

  〔采抄人得话〕拟上高危峰,复假一根主(拄)杖;欲渡大海,须藉六士方舡。

  净扫堂前地,平持屋内坑。法水来浇灌,菩提自然生。

  舡即船。法水指佛法,谓佛法能消除心中烦恼,犹如水能洗涤污垢,故称。《无量义经·说法品》:“法譬如水,能洗垢秽……其法水者,亦复如是,能洗众生诸烦恼垢。”菩提意为觉、智、道等,佛教用以指断绝世间烦恼而达涅槃的彻悟境界,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经。此后又是一组说词和唱词:

  日月虽明,不照覆盆之下;天之甘雨,不入侧瓶之内。蝇随遇马,得达千里之途;滕(藤)罗松树,得出九霄云外。闻道听经受戒,缩头似鳖;道著作乐哥(歌)欢,舒项如鹅。

  〔紊俗得葫芦话〕流身虚度信蹉跎,一向贪生造业多。功德不修忙不去,无常难进念摩诃。爱诤无明三寸气,大限追来一刹那。莫道此个英雄者,总交地符见阎罗。

  摩诃为佛教名词,意为大、多、胜,禅门课诵于楞严咒之尾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。大限指寿数,亦指死期。无明为烦恼之别称,泛指无智、愚昧,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。阎罗为梵语阎魔罗阇的略称,亦译焰魔罗王、阎罗王、平等王等,原意为“地狱的统治者”或“幽冥界之王”,印度古代神话中管理阴间之王,能判人生前善恶,加以赏罚。中国民间传说中的阎罗王,即源于此。

  像(象)马银鱼,有似水底清天;庄园眷属,频同风前之烛。忽闻人死,惊忙恨不修持;却得身安,懈怠谁观后世?庄严身相,如菩萨容仪;腹内毒蛇,似约(药)狼心手。身无牢奚,恰似精零;暂尔闻经,如月晖搦。

  〔五温山中霞空〕错倒哜哜空自忙,何曾得米济饥肠?穹吟切切崔人只,已度戒衣遮漏体。

  象马指骑乘,一说指财富。北魏杨衒之《〈洛阳伽蓝记〉序》:“王侯贵臣,弃象马如脱屣;庶士豪家,舍资财若遗迹。”银鱼即银鱼袋,唐制五品以上穿绯衣者用,内装鱼符。象马银鱼指荣华富贵。哜哜为象声词,形容管弦之声或鸟鸣之声。戒衣为僧尼穿的法衣。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,车马高爵、庄园眷属都会转瞬即逝。

  身生疥癣,手抓而日日增多;体污尘泥,水洗而时时减少。红绫密扇,可引凉风;黄尾骔罗,难成甘露。持戒三种,同莲花出水。

  〔智惠两猷者福智〕一种严庄,喻日月除昏晃朗。欲耕荒地,须籍好犁;欲斫硬木,须乎好斧。喻如病蚕,虽广下食,终不成茧;似耕荒地,虽广下子,终不能收。小鼠穴(居)[2],岂惧猫伤?羊羔弄影,不知屠割。悬明镜于高堂,陋容淹面挂。秋蟾朗逡,鬼魅逃形。迷则六趣巡逻之蚁,悟则三涂向出圣利。平渺贱草,霜摧而当下调残(诸人等喻);瘦枯老松,雪洒而转添清翠。楼间击鼓,四方闻哜而以咸欢[3];寺内鸣钟,八表听而不去。

  贪名逐利走东西,重即轻微岂觉知?爱色喻如蝇见血,贪财恰似燕争泥。渴鹿逐阳虚望水,蛾扑灯光一段痴。直大(待)业绳牵入狱,才始知道落便宜。

  持戒即受持佛所制的戒律。六趣为佛教名词,乃众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,有六所,谓之六趣:一地狱趣,二饿鬼趣,三畜生趣,四阿修罗趣,五人趣,六天趣。此处文字生动形象,比喻也十分精当。“渴鹿逐阳虚望水”乃佛教典故,《楞伽经》二云:“譬如群鹿,为渴所逼,见春焰时,而作水想,迷乱驰趣,不知非水。”比喻世人愚痴无明,妄想执着,有如渴鹿见到阳焰,以为是水,拼命前奔,结果白忙一场。

  赐珠在带,不知而久受贫寒;佛性田心,非修而长却受苦。

  口中说法甜如蜜,心里疮疣苦如艾。如是之人堕泥梨,一念相违沉苦海。

  终目诵禅经,心中刀刃出。竞相以相违,死人地狱疾。

  泥梨亦作“泥犁”、“泥黎”,意为地狱。《翻译名义集·地狱篇》:“地狱,此方名。梵称泥梨。”地狱意为“苦的世界”,为佛教六道之一,处于地下,据《俱舍论》等载,有八寒、八热、无间等名称。佛教认为人在生前做了坏事,死后要堕入地狱,受种种苦。

  国王虽居尊重,未有出世之期;父母纵有深恩,非是超凡之本。修高人福得,恨不刹那归去。愚心不止,似犬投臭恶之食;痴恋情深,如鱼逐钩头之肉。禽头竞气,食毒药一身之亡;九蛇尾争,先遇火坑而丧命。

  众生颠倒额,背善向恶缘。念佛懒开口,厮骂出多言。

  跳出世间不再受生死,入于涅槃,谓之出世。如不信佛修行,就连国王也没有出世的时候。《大乘杂宝藏经变文》因素材多来源于现实生活,为听众所喜闻乐见,文中说辞和唱词多有词名,从中可看出《诸宫调》等词曲的雏形,可谓开后来戏曲艺术之先河。

  二、谈经类变文

  第三段为诸戒条,中有骈文“初沉沦恶道,后永障尊亲。童子修持,群红避路;比丘带煞,鸟与分埐。降龙比丘,虾蟇不能制福;阿难洗钵,沉醉卧在床边。”其后接酒有三十六失,最后为佛经故事,属于谈经类型:

  月上月女,割乳济其产;毗舍佉母,割骨(股)救余病僧。毛类有脂膏之痛,羽族怀骨肉之爱忧。伤煞既多,机嫌亦甚;两头妄搆,鬪乱成非。诽谤欺谩持戒贤人。琉璃王是波斯匿王之子。

  这里宣讲的是恶有恶报,善有善报,引用的是月上童女割乳房以济产妇,毗舍佉母割肱肉以供病比丘的故事,以及琉璃王的故事。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萨罗国国王,其国兼领有迦尸国,与摩竭陀国并列为佛陀时代的强国。琉璃王为波斯匿王太子,婢女所生,即王位后,领兵大举进攻迦毗罗城,因屠戮过多,死后入阿鼻地狱。

  野干说法,帝释和南;伯牙抚琴,种子期能听。昔日毗摩徙陀山,有一野干,被师子追逐,堕丘井中。至於三日,自说偈言:

  一切皆无常,恨不饴师子。奈何危厄身,觅命无功死。无功已可恨,复汗身中水。忏悔十万佛,愿齐照我心。前代诸恶业,现常皆令尽。从是值明师,修行尽作佛。

  帝释闻,以与八万天众到其井侧,谓曰:“不闻圣教,久处幽冥,句说非凡,愿更宣说。”野干道曰:“法师在下,自处上为。瓶器安见水入?根器正而戒入。溪水净而月影现,心水净而戒法生。”

  野干为一种野兽的名称,据佛经记载其像狐比狐小,可说佛法。“和南”为稽首、敬礼的意思。“野干说法,释迦和南”是有名的佛经故事。中间冒出伯牙和钟子期两位知音的故事,当属于即兴发挥。

  昔日昙摩钳太子,为求圣法于是帝,化缘为婆罗门,告太子言:“汝你置火坑十丈,火中盛发,投身入火,当为汝说。”略偈云:

  常行於慈悲,修行喜舍心。救护以道意,乃应菩萨行。

  太子闻已投身中,变作青莲花。

  讲昙摩钳太子舍身求法的故事。昙摩钳为梵天王太子,喜好正法。此段为谈经类变文,主要演绎佛经故事,所引故事均很简略,与经文原文差别较大,属于提纲性质,宣讲时可即兴发挥。

  三、打俗类变文

  第四段全为骈文,事例均来源于世俗生活,属于打俗类变文:

  拔三界之苦,莫大于佛;洗六尘之心,无过于法。持戒坚修,必生身贵之位;嫌经不听,果受耳聋之因。宝殿内劝善之间,无心而时来暂听;郊向(巷)外罗荒之处,舍命而竞去争能。

  夫妻忽有少逮,逓身求懽兮叩头跪拜;父母略无微愆,更相作怒兮不肯观窥。作福生天,虽败心元不来断;愆入地狱,巧便行卑晚诫除。恩奴少罪,无情棒眷成疮;媚妇多愆,爱心怜身恐痛。

  佛教将众生所住的世界分为三个层次:一为欲界,为食欲和淫欲特盛的众生所住的世界;二为色界,为已离粗欲而只享受精妙境象的众生所住的世界;三为无色界,为离开物质享受而只有精神存在于定心状态中的众生的世界,此即三界。佛教谓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为六尘,引申为尘世。

  万倾良田,身葬地而何消?千箱贵宝,口含身未得两文。暗地为非,个个而功能第一;时时忏悔,人人不道我无双。贪怜一片之红舌,以似肥猪;不惊三涂之幽冥,惜借珍宝。

  常衣素面,迎人绝多少惭惶;带角披毛,在世招何羞耻!食减衣抽,待积夭而要富;罪多福少,不修行以作贵人。

  寺内供佛,假香买三五文;宅里紊僧,净戒谁排一两个。为爱五尘幻境,恒似蟒蛇;不愁八苦业因,常途迷醉。倒编截(戒)尺,当面活剥人皮;轻秤小斗,都目割人心髓。

  佛教谓造成善恶果报的原因为业因,善业为乐果之因,恶业为苦果之因。戒尺为旧时老师用以责打学校儿童的用具。

  凡夫受苦之拖,必是前因而作福;现世荣华之贵,盖为累劫消因。不敬尊亲,必堕群恶之处;广行孝顺,定生十善之家。今生丑陋,盖为见善而生嗔;现世端严,昔曾塑画真容。好猎谋生,现招殃遭矩命;慈悲不煞,定必寿于延年。痴痖之者,盖因而好谤师僧;智惠之流,前世而善行紊戒。微妙世尊客,现在良因谁肯睹;恼恶狱卒貌,当来恶趣定须观。陷人之坑,痴见恨不深掘;成佛之阶,愚者未曾高筑。

  余粮置不固之仓,余粮散失;净戒放无惭之皆,净戒宁存?[4]猫纵谗心,结於坛中行道。拟勉毒蛇痛击,但捉其头;欲除蝮蝎之伤,唯拈於尾。一饼虽贱,贵宝三斗难收;两文好金,望千官而方夺。

  见善则如手探汤,百无一窥;见恶则如蛆混翅,争头竞入。三春阳炎,见有还无。堂内广置风灯,才生即灭。恋酒难休如猩猩,宁知命丧。躭内不舍似鵰鼠,起觉身亡。

  晴干开水道,霁天而何忧?无事识官人,有事何怖!爱味由(犹)如门后鬼,翘足无休;耽甜少似退房神,龙脣莫尽。师子虎相爱,野干令鬦死。

  若听恶言,终无贤善事。共好人追交,如雨露中行,虽不见衣时时得润;共恶人交往,如怀孕妇人跳墙,一人共□。

  文中所将的多为生活经验,如“晴干开水道,霁天而何忧?无事识官人,有事何怖!”甚至引用了夫妻欢爱、假香供佛、猩猩恋酒、鼠类贪欢的事例,很有说服力,容易引起听众兴趣。

  四、词说类变文

  讲唱世俗故事的变文,多取材于历史故事、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,经过讲唱过程中不断加工润色、铺排渲染,遂成为曲折起伏、有声有色的文学作品。《大方广佛花严经疏变文》结尾部分前为《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》疏,后接变文,属于词说类变文。开首为一段说明文字,多为骈文:

  嗟夫人世,患(幻)化非坚。被寒暑已迁移,更二轮而催促。红颜绿鬓,俄成老相之仪;雪体香肤,忽变仓(苍)黄之状。设有黄金万两,难逃生死之灾;白玉千箱,岂免轮回之限?昨见南邻公子,鬓渌(绿)改而白发衰;北里豪家,昨日歌而今日哭。身如石火,命若风灯,不生觉悟之心,岂抱修崇之意?直待四肢不举,两足难抬,三魂归誓水中,七魄丧幽冥之内,此时追悔,思想何及!且我大觉世尊,上(尚)自掩于双林,岂况凡夫,那能勉(免)矣!

  文中用日月如梭、人生短暂、有生有死来劝诱人们及早觉悟,皈依佛教,跳出轮回。二轮指日月。轮回亦称“六道轮回”,佛教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,如不寻求“解脱”,就永远在“六道”(天、人、阿修罗、地狱、饿鬼、畜生)中生死相续,永不停息,犹如车轮转动不停,佛教以此解释人世间的痛苦。石火为燧石所出之火光,风灯乃风中之灯,比喻起灭迅速。《万善同归集五》曰:“无常迅速,念念迁移。石火风灯,逝波残照,露华电影,不足为喻。”佛教“觉悟”指领悟真理,《南本涅槃经》:“佛者名觉,既自觉悟,复能觉他。”誓水又曰金刚水,乃真言行者受三昧耶戒时,为表誓约所饮之水名。世尊为佛教对释迎牟尼的尊称,佛经说释迎牟尼具足众多功能,能利益世间,于世独尊,故名。双林即娑罗双树之林,《涅槃经》上说佛涅槃在拘尸那伽城娑罗双树林中。此后为唱词九组,每句七字,间有三字者,押韵相同:

  浮生似梦色非坚,电转星移倏忽然。红轮西堕忙如火,玉兔东生(升)集(急)似烟。人身皆被三光烛,物景俱遭四相移(迁)。流转四生多壤壤(攘攘),轮回三界闹喧喧。

  说明时光易逝,人生短暂。佛教用色指一切能使人感触到的东西,相当于“物质”的概念,但并非全指物质现象,与“心”相对。红轮指太阳,玉兔指月亮,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,因用为月的代称。三光指日月星。四相为佛教名词,指生、住、异、灭。佛教用四生来指世界众生出生的四大类别,即:(1)胎生,依母胎而生者,如人和其他哺乳动物;(2)卵生,依卵壳而生者,如鸟类;(3)湿生,依湿气而生者,如虫类;(4)化生,无依托而借业力忽然现出者,如诸天神、饿鬼及地狱受苦者。

  虽道人身受(寿)百岁,长命难过七十强。堪嗟愚背(辈)大无端,恣争人我骋胷(凶)顽。贪河受海谋生业,苦虐身心不易当。善事罕曾习少许,劳役身心几万般。只知广运迁活路,大限临头恋教难。

  劝愚夫多做善事,不要贪婪行恶,劳累身心,平时不做善事,死到临头抱佛脚就晚了。

  堪嗟女背(辈)甚无端,卖弄风流容貌全。朝梳凤髻匀红粉,柳眉淡画助婷颜。鸾镜台前呈艳态,绮罗相伴卖多端。直饶夫妇如鱼水,无常限到闪(避)难。[5]

  讽喻女子追求容貌美丽,鱼水之欢,虽梳妆打扮,艳丽动人,到头来也难逃一死。

  谨咨四众暂听言,休骋无明道我偏。如来上(尚)自别鞋履,凡夫那久在人间!休要恋儿并恋女,夫妻谩说好相看。限到头来各努力,貌赛西施救你难。

  四众指列座于佛陀说法会上听法的四类大众,即:(1)发起众,发起讲经的人;(2)当机众,听法就能获益的人;(3)影响众,如他方来助佛宣扬佛法的菩萨;(4)结缘众,如一般下根的薄福众生。这里也用到了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的典故。佛教认为由于众生愚昧(无明)不了解正理,于是引起一系列的烦恼行为,以至于生死苦痛无涯,是“三世轮回”的根本原因,也是一切世俗世界生灭的总因。

  如来入灭不多年,故流生死后人传。不问人间贫与富,六类三生无党偏。选甚轮王并蚁子,大小高低总一翻。腾腾瓦瓦何年尽,且须回避受难艰。

  如来既是佛教始祖,也是历史人物。“三生”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,认为众生因其造作的善恶等业力,在六道中死此生彼,循环不已。众生前世的生存为前生,现世的生存为今生,来世的生存为来生,总称“三生”。轮王即转轮王,此王身具三十二相,由大感得轮宝,转其轮宝,而降服四方,故曰转轮王。蚁子喻微小的人或事物。“腾腾瓦瓦”为当时方言,义为杂多。

  人寿百岁不易间,七十难过貌不全。面带文,白发存,眼昏无不起座难。柳眉尽被无常换,星眼皆遭煞鬼牵。为嗟无常人尽有,古来英彦叙根源。

  说明人生七十古来稀,即使英雄豪杰,也难免老死。

  昔闻盘古立人烟,三皇五帝后成天。各立一邦宗杜稷,化望千年与万年。往效从前兴霸业,到头大限朵(躲)英(应)难。上来英偐(彦)遭如此,相斗凡夫争久延。

  引用三皇五帝的故事,说明人终归有一死。盘古即盘古氏,为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。三皇为传说中的远古帝王,最早见于《吕氏春秋·贵公》等篇,说法很多,如以伏羲、女娲、神农,或燧人、伏羲、神农为三皇等,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。五帝也为传说中的上古帝王,时在三皇之后,夏代以前,最早见于《荀子·非相篇》,也有种多说法,如以黄帝、颛顼、帝喾、唐尧、虞舜,或太皞、炎帝、黄帝、少皞、颛顼为五帝等,他们都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。

  陈平几(纪)信今何在?季布钟离向哪边?韩信机谋能促(触)地,张良说计解冲天。楚地韩光(广)为上将,汉家更有卧龙仙。庞涓为赚人和论,子武偏遭刖足愆。峦(栾)布持书来索战,问卿那个是明天?此时遂用抛金计,走归本国离迍邅。如斯无限英灵将,总被冥司暗里追(遣)。

  子武本指孙武,这里应为孙膑。战国时孙庞斗智的故事,脍炙人口,一直流传至今。纪信(?一前204)楚汉战争中任汉将,公元前204年,汉王刘邦被困荥阳(今河南荥阳东北),他伪装汉王出东门降楚,使刘邦从西门逃往成皋(今河南荥阳汜水镇),后被项羽烧死。季布楚汉战争中为项羽部将,数围困刘邦。汉朝建立后,被刘邦追捕,后得赦免,拜为郎中,任河东守。他是楚地著名“游侠”,当时称:“得黄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诺。”钟离指钟离昧(?—前201)原为项羽将,后亡归楚王韩信。汉王刘邦怨恨钟离昧,诏楚王抓捕,昧自刭。韩光当为韩广,陈胜吴广起义后,韩广受派遣安抚燕地,被立为燕王。后项羽迁韩广为辽东王,立臧荼为燕王。韩广不肯搬迁,结果被臧荼击败杀害。峦布即栾布(?—前145),梁王彭越任他为大夫,汉高祖杀彭越,他奉使自齐还,哭祭彭越,高祖释其罪,任为都尉,后以功封鄃侯。陈平、韩信、张良以及卧龙仙诸葛亮均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。迍邅为难行貌,也指处境困难。

  闻健且须修片善,莫要痴心造罪愆。不简高低归誓水,岂轮(论)贵贱有黄泉?若造恶因沉地狱,若修于善得生天。倘回坠堕三涂狱,刀山须受万千年。夜叉駈向阎王畔,索命冤家在目前。闻身强健须修善,龙花会里愿同缘。

  闻健即闻身强健,意为趁着身健,也即趁早。即使身体强健,也要行善;不论尊卑贵贱,最终难免一死。駈为“驱”的异体字。龙花会即龙华会,佛教庙会之一种。佛经云弥勒菩萨今在兜率天之内院,当来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出世此土,在华林园中龙华树下开法会,普度人天,是曰龙华会。[6]

  《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变文》内容以先秦和汉代故事为主,全部为历史人物故事,且有配合演出的变相作品,如《神农采药图》、《炽盛光佛九曜星官房宿相》、《药师琉璃光佛》、《释迦说法相》等。

  《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变文》,发挥人生短暂、富贵无常之感,连用从传说中的盘古和三皇、五帝,到春秋战国时的释迦牟尼、西施、庞涓、孙膑,再到汉代的陈平、张良、纪信、钟离昧、韩信、季布、韩广、栾布,还有三国时诸葛亮等人的故事,通过故事讲道理,很有感染力。与敦煌变文一样,内容多为春秋战国和汉代故事。[7]从文中引用的内容来看,除佛经故事外,多为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和《三国志》中的人物故事。变文的名称虽早见于文献记载,但实物则迟至19世纪末才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,是敦煌遗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。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,学术界在变文的整理、校勘、汇辑以及对变文这一文学类别的认识上,都有了相当大的进展。[8]应县木塔所出《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变文》与敦煌莫高窟所出《大汉三年季布骂阵词文》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,文中也有《大汉三年季布骂阵词文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季布和钟离昧;内容则与《破魔变文》、《无常经讲经文》、《维摩诘经变文》等有相似之处,而又有自身特色。[9]就篇幅而言,敦煌变文的篇幅较长,而木塔变文的篇幅较短。就内容而言,敦煌变文比较专一,每篇只有一个主要人物;而木塔变文则比较综合,每篇涉及人物较多,没有明显主次之分。

  五、押座文和解座文

  在变文之前,一般有安静听众的押座文;变文之后,也有提示散场的解座文。《大方广佛花严经疏变文》最后为题记:

  已此开演,大乘圆满,修多罗藏教所资功德,奉为:

  国主燕王,千秋万岁;文武宰尞(寮),禄寿无穷,师□□□,□□□□,□□□生,咸证解脱。(下阙)

  由“已此开演”,说明此变文为寺院举行法会时演唱所用。“修多罗藏”意译作经藏,即佛教著作“经”、“律”、“论”三藏之一的经藏,是指释迦牟尼诸弟子所传述的释迦在世时的说教,以及其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著作。修多罗藏教即大乘佛教。“国主”指辽道宗耶律洪基(1032—1101);燕王指道宗孙耶律延禧(1075—1128),6岁封梁王,9岁进封燕国王,大安七年(1091),总北南院枢密使事,为天下兵马大元帅。寿昌七年(1101),道宗死,延禧即位,号天祚皇帝。佛教解脱指摆脱烦恼业障的系缚而复归自在,也指断绝“生死”原因,同“涅盘”、“圆寂”的含义相通。此为变文讲唱结束时的发愿回向之语,与敦煌所出之《破魔变押座文》发愿回向语结构几乎完全一样。[10]所不同的是,前者用于文末,充当解座文,后者用于文首,充当押座文。

  变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不容忽视。变文实质上是通俗的叙事文学,其讲唱相间的形式,与戏曲的唱白体式已很接近,多样化的题材为后代戏曲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,成为后来的诸宫调、宝卷、鼓词、弹词等讲唱文学和杂剧、南戏等戏曲文学以及通俗小说的鼻祖。在中国文人文学发展到光辉灿烂的顶峰时,在民间也有无数不知名的作家,创造了各种通俗文学新样式,由他们所代表的文学新趋势,最终发展成为中国文学史后半期波澜壮阔的主流。[11]应县木塔秘藏是继敦煌文书发现之后,同类文物的又一次重大发现。[12]木塔秘藏中蕴藏着丰富的语言和文学资料,特别是变文类作品,目前仅发现于敦煌文书和木塔秘藏中,对于研究中国语言、文字的发展演变和中国文学史、戏曲史意义重大。木塔秘藏讲唱文学作品的发现,丰富了辽代文学的研究内容,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
  参考文献:

  [1]山西省文物局,中国历史博物馆主编.《应县木塔辽代秘藏》[M]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91:548.

  [2]似缺一“居”字,笔者拟补。

  [3]“以”为衍字。

  [4]“戒”字原缺,笔者拟补。

  [5]“避”字原缺,笔者拟补。

  [5]杜成辉.应县木塔《大乘杂宝藏经劝善文》变文浅析[J].山西大同大学学报,2011,(4):30-34.

  [6]张鸿勋.敦煌俗文学研究[M],兰州:甘肃教育出版社,2002:19.

  [8]张淑乐. 敦煌变文研究综述[J]. 黑龙江史志,2009,(16):21.

  [9]王重民,王庆菽,向达,周一良,启功,曾毅公编.敦煌变文集[C].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,1984.

  [10]黄征,张涌泉.敦煌变文校注[M],中华书局,1997:514.

  [11]项楚.敦煌变文选注(增订本)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06:前言2.

  [12]史树青.应县佛宫寺木塔发现的辽代俗文学写本[J],文物,1982,(6):34.

  作者简介:杜成辉(1965——),男,山西朔州人,山西大同大学辽金文学研究所,副编审,博士,主要从事历史学和民族学研究。
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2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